第285章 上奏(1 / 2)
朝廷上下,一时之间风起云涌,关于郑贵妃与干尸案、通敌叛国之嫌的争议,来得猛烈且难以预料。
几十位官员的联名上奏,牢牢守护在郑贵妃与郑太师的名誉之前。
他们的言辞恳切,逻辑严密,直指此事背后或有不为人知的阴谋,意图借由郑家的声望,搅动朝局,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。
皇帝坐在金碧辉煌的龙椅上,眉头紧锁,目光在一份份奏折间来回穿梭。
宫内气氛凝重。
皇帝面色阴沉,眼神深处是压抑不住的怒火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。
司礼监掌用他那特有的、不疾不徐却带着无形压力的声音,开始宣读奏章摘要。
出乎意料,或者说,在某种力量的推动下,大量的奏折并非要求严惩郑家,而是……为郑贵妃开脱,甚至隐隐为郑家鸣冤!
“臣奏:郑贵妃娘娘素来仁德,心系社稷,常往小仙童寺庙,乃为陛下及皇子祈福,此乃后宫贤德典范!岂可与妖邪、通敌之事混为一谈?此必宵小之徒,见郑太师为国操劳,功勋卓着,心生嫉恨,构陷贵妃,动摇国本!望陛下明察,勿使忠良寒心,妖言惑众!”
“微臣奏:佛堂干尸一案,骇人听闻,然细究其源,尸骸身份是有人故意而为之。据臣所知,尸骸实非郑太师亲生血脉!乃是当年侍庙里的方尚在外所收养之孤女!此节,小仙童侍庙里旧档或可查证。既是孤女,其因病生死,被人拿来制作仙童让人供奉,巧遇郑贵妃时常祭拜它,是它的福气。但这岂能与贵妃娘娘凤体、郑太师清誉等同视之?此案分明是借一陈年旧事,行栽赃嫁祸之实,意在贵妃,更在太师!其心可诛!”
“臣,等五十名官员联名具奏:郑太师辅佐三朝,鞠躬尽瘁,荡平边患,整顿吏治,开源节流,为我大庆柱石!其忠心,天地可鉴!今以府中被人故意陷害陈年意外身亡之旧事,并辅以不明来历之童骨,便欲攀扯太师通敌?此等构陷,滑天下之大稽!望陛下念太师之功,体恤老臣,勿为奸佞所惑,寒了天下忠臣之心!”
…………
“郑太师为大庆国呕心沥血、立下赫赫战功的老臣,其忠诚与能力,朝野上下无人不晓。而郑贵妃,自入宫以来,以其温婉贤淑、才情出众,深得皇帝宠爱,更在后宫中树立了良好的典范。”
一份份奏折,如同雪片般飞来,核心观点惊人地一致。
切割郑贵妃与干尸、通敌的联系,强调郑贵妃去小仙童寺庙是祈福善举,与案件无关,是有人恶意栽赃。
否认干尸与郑太师的血缘关系,咬定干尸是被人领养的孤女,非郑太师亲生,其悲惨遭遇‘无论是否意外’不能代表郑家核心,更不能牵连贵妃。